中国新闻联播-最专业的新闻资讯平台

中国新闻联播

招聘网站越来越多,但年轻人总找不到好工作

来源:IT之家   发布时间:2022-11-01 11:45  阅读量:8450   

招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市场需求与能力的匹配,薪酬与期望的匹配,个人与市场的匹配,个性与文化的匹配,空间与发展的匹配

众所周知,我单身多年,目前未婚。

今年虽然没回家过年,但还是没逃过我妈的催婚她说如果你没有对象和孩子,以后我们家的财产就没人继承了

我开玩笑的我们家少了一个财产继承人吗我们家缺的是财产

为了贯彻父母的意愿,解决单身问题,遇到合适的异性,我动了手,下载了几个交友软件,没错,就是你熟悉的那些。

我简单检修了一下能看的几张自拍,在我的P上加了另外三块腹肌,加了一个自媒体从业者的自我介绍,开始左右滑动。

可能我修图比较熟练,这几天也认识了一些异性成员其中一个是互联网行业的小姐姐,和我很合得来

我们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从母猪产后护理到鲁尼植发技术,从上海为什么没有暖气到IC实验室内容质量为什么这么高。

当然,我们也交流了很多关于工作和行业的事情。

大概到了第五天,她突然问我,我有个想法不知你能不能答出来

于是我淡定的回了两个字:你说话。

她说的是:要不要来我们公司面试。

然后我回复她:那你先关注IC实验室吧。

说实话,我以前听交友软件上的求职只是当个笑话,直到我的纯情迎面撞上了世界的复杂。

于是,我专门去研究招聘,和以前的HR朋友聊天,才发现Tinder和Detective早就被HR们当成招聘软件用了。

我有一个猎头朋友,她在搜索里有两万多个匹配,一半是她要的简历在望京地区玩交友软件的互联网男青年,很少有能逃出她的魔掌的

而你以为认真找工作的老板直接录用了,从来不缺找合伙人的时候想和老板谈谈这样的故事。

在某种程度上,找工作和约会之间的潜在逻辑有很多一致性。

本期我就从中国互联网招聘的历史和产品形态的迭代来说说为什么Tinder和Exploration是招聘软件的终极形态。

01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未来一切看起来都很有希望甚至国家足球队也是世界杯的灵魂

而你,一个年轻人,站在风起云涌的时代面前,你不得不加入潮流,勇敢地站在潮流中。

所以你决定找份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求职渠道呢。

是不是像砸钱给招聘网站一样。

还是在网上看各种直播讲座,感受网络时代的校园招聘。

对不起,在你的时代,这些便捷的手段还没有出现。

作为一个兼职,如果想找一份靠谱的工作,要么去当地的人才市场和招聘会碰碰运气,要么买一些当地的报纸杂志,看看那里的招聘空间有没有合适的机会。

幸运的是,你还可以在旁边的约会区找到愿意为孩子付出很多钱的富婆。

中国的在线招聘市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放。

1997年,澳大利亚招聘服务集团SEEK投资了一家名为智联的中国猎头公司,建立了智联招聘网。

同年,国内首家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由中华英才网上线,进军招聘市场。

1999年,贝恩咨询中国区总裁甄出资创办了一份专门发布招聘信息的报纸,名为《未来招聘专刊》伴随着刊物的出版,顺便创建了一个名为无忧未来的网站

于是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第一个三王诞生了!

但是,这三家招聘网站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美国招聘网站Monster。

美国招聘网站Monster

众所周知,美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比中国早得多早些年,中国的互联网大佬基本都是从美国同行做起的

招聘网站也不例外。

Monster开创了在线招聘的经典商业模式,可以用6个字概括如下:

卖广告,卖简历。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需要在招聘网站上发布职位,购买推荐的职位,这就要花钱然后,求职者提交简历后,企业下载简历这时候也需要支付费用,按照简历的量来收取

所以Monster的图案,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完整的缝纫怪兽它将招聘会和报纸广告结合起来

仅凭互联网的力量,收集简历的效率远远好于过去。

这就是典型的双边市场效应在起作用。

所谓双边市场效应,是指在平台经济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用户,双方互为供应商。

任何一方规模的扩大,都会带来另一方体验的提升。

以招聘网站为例,公司发布的职位越多,求职者就越容易找到工作伴随着求职者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选择网络招聘

启动双边市场,最好从一端开始,另一端能跟上。

就像滴滴在起步阶段,选择从司机的供给入手,解决司机和车的问题,不怕没乘客用。

而像招聘网站这样的B2C平台,一般都是先撬动C端,也就是普通消费者和求职者用户量打了,企业自己也来发帖了

其实招聘网站也是这么做的或者说,他们什么都没做,是因为时代的大势已经帮他们完成了一切

90年代是一个外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的时代。

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带来了两个变化他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阶层,那就是白领,成为了后期招聘市场,尤其是高端招聘市场最重要的用户

而且外企进入中国还带来了一个配套行业:猎头。

1992年,中国第一家猎头公司成立从那以后,每年都有许多外国猎头公司进入中国,当地的猎头公司也纷纷成立

20世纪90年代也是互联网崛起的时期。

我之前在《门户网站的死亡史》中提到,第一批互联网大佬几乎都是在1997年到1999年开始创业的那是互联网在中国开始流行的时候

对于企业来说,在招聘网站上寻找高端人才是非常高效的90年代,能在网上投简历的应聘者只有一个,而且都是能熟练使用电脑的高端人才

最后,不能不看到最根本的因素,高校的政策变化。

1996年左右,高校开始取消毕业生包分配。那时候,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群体,突然发现自己的未来要自己负责,要出去找工作了!

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作为白领预备队的大学生数量骤增,大量高素质人才需要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这样一个火热的时代,招聘网站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冷启动从一开始就很热

这波时代红利,第一代招聘网站吃了十年。

但是,红利吃多了,毒性就会逐渐显现伴随着国内劳动力市场的逐渐成熟,怪兽模式开始跟不上时代了

最大的问题是匹配度。

雇主花钱在招聘网站上发布职位,花钱下载大量简历。

但是HR看了一下,一千份简历中只有十份符合要求,而且大部分都是没用的简历这笔钱花起来很不愉快

进一步来说,匹配度低反映出招聘网站在招聘—简历—面试—录用的整个链条中提供的价值非常单薄,几乎就是一个简历收集器。

本质上,招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市场。

需求与能力的匹配,薪酬与期望的匹配,个人与市场的匹配,个性与文化的匹配,空间与发展的匹配。

市场越复杂,环节越多,价值链越长如果不积极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更多的价值,很容易被淘汰

最明显的是,以前这三个招聘网站都是针对高端人才的,而现在,稍微有点行业经验的人都不会去智联找工作了。

02

那么,潮流转向了哪里。

在我看来,有三个明显的趋势。

第一类是职业社交,代表产品是LinkedIn,其在国内的标杆产品pulse。

所谓职业社交,主要是让职场人互相勾搭,交换名片,建立人脉。

好处是确实可以帮助人才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人脉,建立一定的影响力,被猎头看到。

但问题是,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招聘产品,不能真正解决求职和招聘的问题。

第二类是垂直招聘,代表产品是钩子。

垂直招聘更像是智联或者前程无忧的进化版每个垂直招聘网站只针对特定的行业

比如拉勾只针对互联网行业,丁香人才网针对医疗行业。

因为垂直于具体行业,这些网站在工作粒度细化和客服专业度上会做得更好。

但问题是,只有少数规模大,资金雄厚,流动性强的行业才能支撑起垂直招聘平台而且专注于特定行业的招聘网站注定规模不大

第三类是猎头平台,也就是产品在猎。

2008年的金融危机击倒了外企,而另一方面,民企进入高速增长期,大量外企职业经理人跳槽到本土民企。

而猎头作为外企的附属行业,也逐渐被本土企业所接受和利用。

招聘模式很神秘,被称为BHC闭环。

说白了就是在传统招聘网站投简历的基础上加入猎头服务比如要求猎头主动帮助企业在平台上寻找合适的简历,计费方式由按简历计费改为按录入结果计费

这种模式的好处当然是通过猎头的服务,减少了用人单位筛选简历和与应聘者沟通的工作,性价比的方法肯定比过去先进。

年前被所谓的猎头骚扰过。

不知道对方是从哪里拿到我的简历的,没想到是错的除了我的名字和手机号可以匹配,其他信息完全不对

2014年,Boss直聘成立,喊着找工作,找老板谈的口号。

其实Boss直聘一出,整个行业都不看好与钩子相比,Boss直聘并不是最受关注的

当时业内普遍认为,Boss直聘的商业模式存在几个bug。

比如让老板直接和员工沟通哪个老板有那么多时间

比如专注于移动端找工作,是一个很重的商业活动,而且很低频,没必要专注于手机。

不过Boss直聘是做出来的,到今天还没倒闭,也算是阶段性胜利了。

这里有一个更重要的时间因素。

2014年,就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提出后,大量创业公司涌入市场。

我是这个应用的早期用户我早年在Boss直聘的时候,确实有很多创业公司的老板和高管会真的找你聊聊

当然不是因为这些老板真的求贤若渴,主要是因为他们可能连A轮都融入不了,公司连HR都没有,而且在小公司,老板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找人换钱。

这是Boss直聘的另一个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

不要在网上看大厂,名企的背景中国的基本就业市场是各类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多的时候,Boss直聘有自己的特点。

高情商的说法是老板直聘的生态特别贴近现实社会。

情商低的表现就是骗子多。

你可以搜一下李文星事件,我就不多提了这不是本期的重点

也就是说,2018年以后,Boss直聘用户更多,中大型企业更多大家这才发现,不行,那跟老板谈呢怎么没有老板,全是HR

还有一点,虽然求职是低频行为,但是在求职过程中,求职者使用招聘软件的强度很大。

在高强度使用中,如何让求职者和企业完成尽可能多的信息交流然后聊天

于是就有了Boss直聘的核心功能,就是直接聊天。

聊天只有在双方都有意向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选择求职者,求职者也选择企业过去单向的求职变成了双向匹配,提高了信息交换和筛选的效率和粒度

爱软件推着你的小哥哥小姐姐左右滑动这个软件还会给用户推送工作,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如果有,表明立场

现阶段的Boss直聘,中国的互联网招聘基本已经从投简历演变为谈工作。

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招聘界的侦察员和引爆器。

了解了中国互联网招聘的发展历史后,你会发现它和婚恋市场的演变非常相似。

从最早的包办婚姻开始演变到相亲角,报纸招聘,再演变到网络相亲,交友网站现在的交友软件和直接聊天招聘几乎都有统一的产品形态

03

为什么聊天成为了最终的产品形态。

其实招聘和结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输送人。

无论是把人交付给一个企业,还是恋人之间相互交付,主体都是人。

而人的价值是最难被规范的。

这里的困难分为三个层次:

1.人的价值很难描述,无论是简历还是个人简历,在特定的人面前都显得单薄。

2.市场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同样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招聘/结婚场景。

3.招聘和结婚本质上是由多个市场组成的大城市和小城市,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不存在于同一个市场而且市场本身也是可以垂直细分的,比如互联网和金融,还有婚姻介绍和交友在不同的市场,人们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越是难以标准化的产品,越需要大量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来实现匹配。

因为人是最不规范的对象,聊天才能成为最终的产品形态。

我们常说千里马常见,伯乐不常见。

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寻找一份好工作的同时,也在寻找一个被别人理解和认可的机会。

找工作和找伴侣的相似之处在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不被别人理解,但一定会越来越了解自己。

最后,希望每一个看这期的人都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

参考资料:

甄:网络守望者——大众网络

从投到聊,中国招聘20年——金融无良。

"一名前雇员:BOSS直聘是如何运作的。"——朱思玛记

《拉勾VS猎聘:网络招聘的不同方式》—科技茶座

前程无忧,老板直聘,猎聘来抢Z世代——刘匡

《冰与火》直聘BOSS—平价学校

网上招聘热,未来有保障过冬——兰·

10年猎聘,一场持久战——小溪

《亲情:放开社交,评论网站》——极限商业

廉价简历+廉价财报,前程无忧怎么了。——互联网江湖

以后有后顾之忧简历贩子的生意已经到头了吗

猎头行业大事记:猎头行业史—鲁谷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吐槽

发表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友情链接

财经科技教育健康房产汽车旅游娱乐时尚图片

Copyright © 2002-2021中国新闻联播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备案号:粤ICP备08132402号-1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作者或来源机构不同意本站转载采用,请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刊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所刊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作者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及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亦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