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6 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内的 2025 中国国际屋面和建筑防水技术展览会人声鼎沸。这场由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主办的亚洲最大防水盛会,以 30000 平方米的展示规模汇聚全球顶尖智慧,同期举办建筑修缮防水技术研讨会、首届 “好防水适配好房子” 解决方案评价大赛等活动,吸引 1200 余家企业参展与 20 万人次专业观众到场。但记者穿梭于 N1、N2 馆的展位间发现,热闹景象背后,“寿命不同步、成本性能失衡、伪耐候产品搅局” 三大困境,正成为萦绕在参展商心头的阴霾。

“《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强制要求防水设计年限提至 25 年,可手里的材料根本跟不上。” 某卷材企业负责人指着展位上的样品叹气。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技术总监李卫国曾指出,当前防水行业的痛点已从 “会不会漏” 转向 “能防多久”,传统有机材料平均寿命仅 5-8 年,远低于建筑主体 50 年的设计寿命。

更棘手的是 “伪耐候” 产品的泛滥。在修缮技术研讨会的互动环节,某工程商拿着开裂的卷材样品诉苦:“三年前用的‘耐候卷材’,现在已经粉化漏水,维修成本是当初采购价的三倍。” 他透露,部分企业用普通聚酯膜冒充氟碳膜,靠低价抢占市场,导致非标产品占比仍达 30%,让行业陷入 “劣币驱逐良币” 的恶性循环。极端气候更放大了短板,南方高温、沿海盐雾环境下,传统材料寿命还要再打折扣,这种供需错配让企业陷入 “研发跟不上、守成没出路” 的尴尬。

在 N1 馆高正新材展位,一场 “源头技术破解耐候难题” 的分享会却聚集了不少人气,恰好回应了行业的核心痛点。“25 年寿命要求不是空谈,关键要从防护膜这个源头突破。” 高正新材技术负责人拿着 PVDF 氟碳膜样品解释,企业深耕户外耐候研发十余年,从 PVDF 树脂改性到挤出工艺全链条自主掌控,而非简单采购复合。

展位上的检测报告给出了底气:其氟碳膜经 12000 小时人工加速老化测试,性能保持率达 95%,在 - 40℃至 80℃极端温差下仍能稳定工作,沿海盐雾环境中性能衰减不足 5%。“我们解决了两大行业痛点,” 高正新材技术负责人指着与不同基材的复合样品介绍,“一是通过工艺优化,用国产技术替代进口,把高端氟碳膜成本降低 ,打破依赖;二是无需下游企业改造生产线,就能直接适配 TPO、丁基胶等基材。”
从逛展所见,当行业仍在成本与性能间挣扎时,高正新材以 “源头技术供应商” 的定位,用专注研发的氟碳膜产品撕开了困局。正如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相关负责人在参观时所言:“行业升级需要这样的‘根技术’突破,高正的实践为防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找准了方向。”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